2018年11月22-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以下简称“行动”)首席科学家刘旭、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吴晓玲、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种质资源中心主任李立会等一行前往四川省对“行动”的执行进展进行督导检查。

       四川省是“行动”2018年新启动的省份,为了全面了解在普查与征集、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工作方面的进展,督导检查组赴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实地考察了傈僳族乡新山村的梯田红米、麻陇彝族乡马井村的奶桑王古树、米易晚熟芒果,听取了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以及米易县县政府分别汇报的“行动”执行进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吴晓玲副司长充分肯定了四川省政府、农业农村厅对“行动”的高度重视,省农科院以及省市县各级种子管理部门沟通顺畅、组织有力、管理有序、责任明确、宣传到位,“行动”成效显著。她还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对种质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种业是我国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产业,种质资源是战略性物质资源,是保护粮食安全的根本。自“行动”2015年实施以来,12省(区、市)830个县(市、区)启动普查工作并累计抢救性收集3.8万余份农作物种质资源,吴晓玲副司长充分肯定了普查与收集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显著成效。她指出要抓住机遇,做好全面长远战略规划,在普查与收集工作的基础上,要把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强化种质资源体系建设,通过创新种质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强化高水平种质资源的队伍建设,发掘一批有价值的优异特异资源,紧紧把握种业发展的资源“芯片”,高水平高质量推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加快实现我国从种质资源大国向种质资源强国迈进。

     刘旭院士指出在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机遇,进一步完善种质资源中长期规划,加强省级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我国目前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50万份,计划通过“行动”完成抢救性收集资源10万份,此外,计划征集各省(区、市)农业科学院尚未入国家库(圃)保存的种质资源10万份,计划引进国外种质资源10万份,力争到2030年实现我国种质资源保存数量达到80万份的总体目标。刘旭院士高度评价了米易县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指出领导重视、省市县三级联动,通过政策保障和宣传引领,把种质资源工作与乡村扶贫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取得了突出成效,值得学习借鉴。针对四川省种质资源工作,刘旭院士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做好顶层设计,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纳入国家长期库管理,中期保存依托省级中期库管理,同时建立省级多点分散性综合种质资源保存圃,进一步完善四川省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体系建设。二是要充分发掘利用优异资源,合理布局,形成产业链,实现乡村振兴和产业扶贫。刘旭院士对在米易县发现的优异特异资源提出指导性建议。针对麻陇彝族乡马井村发现的树龄648年的奶桑古树资源,建议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和西南农业大学进行深入鉴定评价,发掘其潜在的利用价值;针对傈僳族乡新山村的梯田红米,建议调查了解云南怒江以及缅甸等东南亚地区傈僳族的红米种植情况,结合傈僳族迁移过程中的文化多样性进行探寻研究;针对鲜食芋头抗氧化特性,深入开展基因挖掘工作,更好地利用优异基因资源。刘旭院士强调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种质资源工作者要砥砺前行,勇于创新,在新时代做好种质资源工作。李立会主任主持座谈会并就四川省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到的几个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机关党委书记肖小余、四川省攀枝花市副市长李仁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杨武云、米易县县委常委罗文跃、四川省省市县种子管理部门领导和农科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陪同参加了座谈会和现场调查活动。